葛缕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葛缕子的外观很像莳萝,尝起来的味道却像小茴香(cumin),是个很容易让人混淆的香料,是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圆柱形,长4-25厘米,径5-10毫米,表皮棕褐色。产地遍布世界各地: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欧洲、北美都包括在内。
|
|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多
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圆柱形,长4-25厘米,径5-10毫米,表皮棕褐色。茎通常单生,稀2-8。基生叶及茎下部叶的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略
短于叶片,叶片轮廓长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茎中、上部叶
与基生叶同形,较小,无柄或有短柄。无总苞片,稀1-3,线形;伞辐5-10,极不等长,长1-4厘米,无小总苞或偶有1-3片,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
5-15,花杂性,无萼齿,花瓣白色,或带淡红色,花柄不等长,花柱长约为花柱基的2倍。果实长卵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成熟后黄褐色,果棱明
显,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果期5-8月。
植物形态
以下内容由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编辑本段植物简述
【国内分布】:产中国东北。模式标本采自吉林。
【中国植物志】:55(2):028
【类中文名】:阿米芹族,九棱类与真型类
【类拉丁名】:Ammineae-Novenjugatae
【亚族中文名】:葛缕子
【亚族拉丁名】:Carinae
【族中文名】:阿米芹族
【族拉丁名】:Ammineae
【亚科中文名】:芹亚科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其与原变型的区别是,本变型叶的末回裂片较细,丝状,宽不足0.5毫米。
【产地分布】:产中国东北。模式标本采自吉林。
【本种提示】:根据Kitagawa对CarumangustissimumKitagaga.的描述,与田葛缕子CarumburiaticumTurcz.的大量标本比较,除叶的末回裂片较细外,其它特征与田葛缕子基本一致,故将其作为田葛缕子的种下单位。
编辑本段植物源起
葛缕子的外观很像莳萝,尝起来的味道却像小茴香(cumin),是个很容易让人混淆的香料;尤其在东方社会,时常与小茴香交错使用,就连厨师也搞不清楚到底本尊为何?在香料市场的交易中,葛缕子也被称作“外国小茴香”,其中的相似处可见一斑。
葛缕子的产地遍布世界各地: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欧洲、北美都包括在内。若以消耗量来说,荷兰与德国名列前茅。与香菜子一样,所谓的香料葛缕子指的也是种子部分,其翠绿的叶子有时可当做香草食用;至于葛缕子的茎也是可以吃的,乍看与防风草(parsnip)并无二致。
以现存的资料推测,葛缕子应该是最早被人类种植的香料。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葛缕子与其他多种香料一样,身兼食物与医药两角。罗马人喜欢将葛缕子加在蔬菜与鱼类烹调的菜肴中;希腊人则将葛缕子视为自然的胭脂,它可以带给女性健康的肤色;凯萨大帝的军队用来果腹的面包也是由葛缕子的茎与牛奶制作而成的。
中世纪,人类开始大量种植葛缕子,其用在食物的机会也更多了。汤汁、蔬果、豆子、面包,人们的口味几乎完全被葛缕子所征服,当时最受欢迎的水果是烤苹果,一旁的配料便是葛缕子。
中世纪也是葛缕子的移民时期,它进入了阿拉伯半岛。对已经非常习惯食用香料的阿拉伯人来说,葛缕子的到来当然受到莫大的欢迎,它被称做karawya,很明显地,这就是今日葛缕子英文名称的源头。
在民间信仰里,每个香料似乎都难免沾惹上一点神秘气息,葛缕子也不例外。人们相信它是失物的克星,怎么说呢?如果你
把葛缕子磨碎,放在心爱的物品里,保证可以永远拥有,绝对不会被宵小偷走。以后的人扩大解释,将葛缕子当做忠贞的象徵,只要有了它,情人都可以白头偕老、
至死不渝。
编辑本段食物调料
几世纪以来,葛缕子的医疗效果多强调能舒缓胀气、帮助消化,自罗马人以降,饭后嚼几颗葛缕子便成为历久不衰的习惯。至于传说葛缕子可以帮助改善落发的情况则并没有获得现代医学的证实。
因为葛缕子对胃肠的好处,使得人们代代相传,都把它拿来治疗婴儿的腹部绞痛,听说对成人的效果也不差,只要将1茶匙的葛缕子置于开水或牛奶中约10分钟,慢慢喝完,腹痛的感觉便会消失许多。不过就算对你有效,在给宝宝饮用前最好还是徵询医师的意见,免的出什么问题。
在烹调世界中,德国食物是最常使用葛缕子的料理,不管是做香肠、烤猪肉、炖牛肉、或是腌包心菜都少不了葛缕子。日常生活中最有名气的裸麦面包(ryebread),其香气都是来自葛缕子,并非裸麦。荷兰最喜欢将葛缕子加入起司中,或搭配起司一起食用。
古埃及人喜欢拿葛缕子为食物调味;罗马人喜欢掺入蛋糕中或在餐后吃点葛缕子种籽,这可能是因为它具有祛胀气、助消化
的作用;在德国及奥地利,更是将种籽运用于制作香肠、馅饼、乳酪、黑麦、泡菜或猪肉中;有趣的是,好几世纪以来,接生婆常利用葛缕子帮产妇促进泌乳,并且
舒缓婴儿腹痛。
葛缕子是两年生、光滑无毛的植物,具中空茎,根和防风草相像,深植于土地中,煮来吃,会有芳香的味道,如今已遍布欧亚温带的野地与庭园。
葛缕子和小茴香、芫荽同为伞形科植物,可长到六十公分高。叶子柔软,一簇簇的白色或粉红色花丛,条纹、镰刀状的果实,与茴香、小茴香的果实极为相似,但两者味道完全不同。
精质油是以蒸馏法,萃取自种籽,成份含有50%的香芹酮(carvone),经证实,大量的香芹酮可助消化、刺激胆汁的分泌。
编辑本段医药功效
葛缕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包括:
——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如:消淤血、净化伤口、止痒及疥癣,特别适合油性肤质。
——可以养肝与改善肝炎。
——咳嗽和感冒时,泡热茶饮用。
——改善眩晕的毛病及耳朵的疼痛。
——可疏解压力、消除疲劳及补充精力。
——可以促进排尿量,继而出去体内的毒素。
——有助于改善气喘、喉炎、支气管炎及肺部问题。
——腺体的补品:可促进泌乳量,对经痛也有安抚作用。
——各种消化问题的良药:对于腹痛、胃痉挛和胀气有安抚的效果,由于它能中和胃部的发酵,还能使口气芬芳。假如消化不良,可慢嚼一些种籽,喝杯温开水,深呼吸数分钟,便可消除疼痛。
——神经性绞痛时,将12滴葛缕子精质油与50g荷荷芭油均匀混合、加热后,以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按摩腹部。将亚麻仁籽或燕麦糊敷在腹部,盖上温热毛巾,停留十五分钟,将减轻疼痛。
——自古以来,葛缕子的种籽便常和欧薄荷及其它气味香甜的草药混合于香囊中,放置于抽屉与衣物间,用以驱除虫蚁。
编辑本段鉴别方法
防
风是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为治风病要药。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uraricata(Turcz)Schischk
的根。具有祛风解表,胜湿,解痉的功效。最近,我们在市场上发现有用伞形科植物田葛缕子CarumburiaticumTurcz的根混作防风用。本文就
二者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进行了比较,以供参考。
性状鉴别
防风(正品) 呈长圆柱形,下部渐细,稍弯曲,长20cm~30cm,直径0.5cm~2cm。根头有明显
的密集环节,习称“蚯蚓头”,节上有黑棕色毛状残存叶基;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皱缩而粗糙,有纵皱纹及致密的细横纹,可见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体轻,断面皮部棕黄色,疏松,裂隙较多,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占根的绝大部分。气特异,味微甜 会计注意事项
田葛缕子(混淆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6cm~9cm,直径0.5cm~1cm。表面灰棕色,外皮易破碎脱落,具多数疣状突起及横向环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外皮与皮部常脱离,皮部浅棕色,木部黄色。气微,味辛凉。
显微鉴别
1
防风粉末特征: 粉末淡棕色。油管极多,直径17μm~60μm,有的碎断,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纤维多成束,细长,壁极厚。主为网纹导管,也有具缘
纹孔导管,直径14μm~85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方形,断面观呈长方形。石细胞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1.油管 2.叶基纤维 3.导管 4.木栓细胞 5.石细胞
2 田葛缕子粉末特征: 粉末灰棕色。油管稀少,直径15~30μm,有的含黄色分泌物;可见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
形。叶基纤维成束,细长,壁较薄。导管网纹和螺纹,直径14~56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断面观呈长椭圆形。草酸钙簇晶散在,直径
16μm~56μm。
1.油细胞和油管 2.叶基纤维 3.导管 4.木栓细胞 5.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1 薄层色谱: 取防风对照药材(由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和田葛缕子粗粉各1g,分别加95%乙醇20ml,超声波提取25min,过滤,滤液浓缩至2ml。分别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4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酯(4∶2∶1)为展开剂,展距16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结果。
1.防风 2.田葛缕子
a.浅蓝色 b.亮蓝紫色 c.浅蓝色.d.亮蓝色 e.浅蓝色 f.浅蓝色
3.2 紫外吸收光谱 分别取防风对照药材(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和田葛缕子粗粉各0.1g,加95%乙
醇25ml,超声波提取25min,过滤,滤液置100ml容量瓶中,加95%乙醇至刻度,以95%乙醇为空白,用岛津-UV-2100紫外分光光度计在
200~400nm波长范围测定上述两种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见图4)。防风在207nm和286nm波长处有两个最大吸收峰;在250nm波长处
有一肩峰。田葛缕子在212nm、270nm和284nm波长处有叁个最大吸收峰。
小结
田葛缕子为伞形科葛缕子属植物,与正品防风同科不同属,在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及功效等方面与防风有明显的差别,故不可作防风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